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軟餐俠

【新聞分享】獨居婆婆樂觀面對吞嚥困難 冀喚起大眾關注



【軟餐俠的話🦸‍♂】不少人或會誤以吞嚥困難的症狀是自然老化的現象,例如是喝水經常嗆到、難以嚥下食物、用餐速度慢等,吞嚥困難其實可能導致嚴重的後遺症,包括是脫水、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甚至可以致命,故此家人需要特別留心,如有懷疑,應儘早向言語治療師諮詢。


在飲食方面,軟餐提供了多元化及美味的選擇,無論是叉燒飯、南瓜肉片、西多士等菜式,還是紅豆冰、檸檬茶等經典港式飲品都能轉化為軟餐,對於患吞嚥困難的長者來說,無疑能吃得開心,更可以減低進食引致的嗆咳,保持口腔衛生,對於照顧者而言,也可減緩照顧或餵食的工作。希望社區更多的人都可以認識軟餐,把用餐的快樂傳揚至每一個角落!😋


【新聞分享】「初時發現媽媽進食時會突然不說話,好像有哽塞的狀況,喝水時又會經常嗆到,這些情況都不是偶然發生,我們記得爸爸以前亦有相同的徵兆,身邊有些醫護界的朋友建議我們帶媽媽去看言語治療師,做一個詳細的檢查,那時我們才知道原來有一個病症叫吞嚥困難。」


凌婆婆的女兒表示自從爸爸中風後,媽媽便一直照顧他的起居飲食,後來爸爸去世,媽媽的生活頓時失去重心,不久更患上認知障礙症。

「我媽媽的情況是由腦退化引起,因為腦部機能退化引致肌肉不靈活,才會出現吞嚥困難。由於情況比較輕微,醫生建議她吃『碎餐』,所有食物都要切得很碎,煮得很軟,避免進食時因無法吞嚥而發生哽塞的危機。」凌婆婆的女兒補充由於媽媽之前已戴了假牙,一早便習慣了吃軟身的食物,再加上她曾照顧因中風而患上吞嚥困難的爸爸,所以媽媽在飲食方面還能自行應付,亦沒有不適應的感覺。


陪伴丈夫走過吞嚥困難

凌婆婆憶述當年照顧中風的丈夫,已習慣將食物切碎。「當年丈夫經常躺在沙發上,我一煮完飯,他便慢慢地走到餐桌前進食,我煮的食物全部切得很細碎,方便他進食。直到他的健康情況轉差,我便將食物捧到沙發前再餵他吃。」夫妻二人攜手到老幾十年,現時丈夫去世,只留下獨居的凌婆婆。「我平日都不怕寂寞,喜歡寫日記、畫畫、看電視,有時候會與子女通電話,生活尚算寫意。」凌婆婆的女兒則指出「媽媽的病情雖然只屬輕微,但她始終是獨居長者,自己亦害怕她獨留家中會發生意外,於是便為她安裝了一個家居監察器,我們可以透過監察器了解她的進食程況,若有任何危險亦可以及時知道。」凌婆婆的女兒表示要面對吞嚥困難並不容易,但凌婆婆性格樂觀,除了勇敢應對外,亦希望外界更了解吞嚥困難,支持患者跨過吞嚥的障礙。


吞嚥困難可致吸入性肺炎

言語治療師區志漾表示目前香港並沒有大型的數據顯示吞嚥困難在社會的普遍程度,但參考外國的數據分析,五十歲以上的成年人中有兩成二的人患上不同程度的吞嚥困難;居住在安老院的院友中,則有逾六成八的人士有吞嚥的障礙。


「其實很多不同病症都會引致吞嚥困難,例如腦腫瘤、腦創傷、腦中風或腦退化等疾病,譬如柏金遜症、認知障礙症等。當中的徵狀包括喝水時會嗆到或喝完水後有痰聲,並有清喉嚨的動作。」。區志漾指出市民很多時以為吞嚥困難只是影響進食的過程,但其實吞嚥困難亦會帶來不同的併發症,例如脫水、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最嚴重更會引致死亡。如果言語治療師發現患者出現吞嚥困難的症狀,治療師會按照病情建議患者進食合適的餐類,並按需要進行吞嚥訓練。如有需要會建議患者在飲品中加入凝固粉調節黏稠度,減低「落錯格 」的機會。有某些比較嚴重的患者,甚至要多加凝固粉,把飲品調節到大約芝麻糊的黏稠度,才比較安全。


區志漾說長者出現吞嚥困難的徵狀,其實家人一般都能夠發現得到,但很多時候家人會以為那只是老化理所當然的現象,不知道會導致嚴重併發症,甚至引起生命危險。如果大眾對吞嚥困難的認識提高,及早認知這些徵狀,有吞嚥困難的老人家就可以盡早得到適當訓練,避免嚴重併發症發生。對長者的健康而言,絕對有好處。


bottom of page